我们的认知中,太空辐射似乎一直是个神秘又厉害的东西。比如能让土豆长得比西瓜大、能让小麦长得比大树高、能让普通人变身superman……
其实,太空辐射是一种包含伽玛射线、高能质子和宇宙射线的特殊混合体,来源、影响、作用都不同。那么,这些辐射具体是什么样的?对航天器和航天员又有哪些影响?我们又是如何在茫茫太空中保护他们不被辐射呢?
这篇文章全都告诉你!
航天器在太空环境中需要面对的辐射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风:
太阳耀斑是太阳表面突发的能量释放事件,伴随有强烈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和伽马射线)和高能粒子(如质子和电子)的喷发。日冕物质抛射则是大规模的等离子体云和磁场结构从太阳喷出,它们携带有大量的高能粒子;太阳风是持续的带电粒子流,主要由质子和电子组成,以相对较低的能量水平弥漫在太阳系中。
银河宇宙射线:
源自银河系内外的高能粒子,如高速质子、氦核及其他重元素离子,它们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不受太阳活动影响,持续对航天器和航天员构成威胁。
地球辐射带:
包括范艾伦辐射带,这是由地球磁场捕获并加速的高能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形成的区域,对近地轨道航天器和航天员构成一定风险。
为了有效防护航天器和航天员不受这些太空辐射的影响,技术人员们采取多种策略和技术手段:
主动防护与被动防护相结合
被动屏蔽:
结构材料选择:航天器设计时选用高密度、高原子序数的材料(如铝、钛、钨、铅等)制造舱壁和内部结构,这些材料能够通过散射、吸收和光电效应等方式减少辐射穿透,尤其是对于带电粒子。
多层次防护:采用多层不同材料组合,形成梯度防护结构,以优化对不同类型辐射的防护效果。例如,外层可能使用轻质但有一定屏蔽能力的材料减轻整体重量,内层则使用更高效的屏蔽材料保护关键设备和人员。
主动防护:
辐射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数据,提前预测潜在的辐射增强事件(如太阳耀斑或地磁暴),以便航天器调整姿态、关闭敏感设备或进入防护状态。
电子设备加固与冗余设计:使用抗辐射加固电子元器件,这些器件经过特殊设计和制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辐射导致的单粒子效应(如位翻转、 latch-up等)。同时,关键系统采用冗余备份,确保在部分设备受损时仍能正常工作。
生命保障措施
航天员防护:
防护服:设计特制的航天服,包含防辐射层,以降低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或遭遇突发辐射事件时的暴露风险。
住舱布局:合理规划居住舱内部布局,使航天员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远离舱壁,减少辐射穿透材料后的散射剂量。
生物剂量监测:
个人剂量计:航天员佩戴个人剂量计实时监测所受辐射剂量,以便及时评估风险并调整工作计划。
环境监测:航天器内设置辐射监测设备,持续监测舱内辐射水平,为航天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
轨道选择与操作策略
低地球轨道:
由于地球磁场和大气层对宇宙射线和太阳高能粒子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低地球轨道对航天器和航天员的辐射防护要求相对较低。
深空任务:
对于前往月球、火星等深空目的地的任务,需要更高级别的防辐射设计,可能包括选择特定的飞行路径和时间窗口来避开太阳活动高峰期,或利用地形地貌(如月球坑壁)提供额外的自然屏蔽。
综上所述,航天器防太空辐射涉及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空间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被动屏蔽、主动防护、生命保障措施以及合理的轨道选择与操作策略,共同构建起对太空辐射的有效防御体系,让航天器和航天员在太空中不受辐射影响。